寫這篇網誌之前,用Google查詢相關資料,在389,000項符合中正紀念堂的查詢結果中,連進「維基百科」(Wikipedia)一看,赫然發現這部網路百科全書已把「中正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了....@@" 
 
對我來說,「中正紀念堂」不只是「建築」,也有我獨立生活的記憶。
 
民國88年7月,原本從事出版工作的我,誤打誤撞進了資訊業,家人正好也在此時購置位於桃園的新房子,為了上班方便,也為了學習獨立,在徵得父母親同意後,我首次搬出家裡,在鄰近中正紀念堂的信義路二段,一間有著挑高空間、大片落地窗的高級套房裡,展開屬於一個人的新生活。
 
同年9月20日,爸爸、媽媽、弟弟和弟媳搬往桃園新家,留下我在台北。
 
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住在11樓的我,被一陣劇烈搖晃驚醒,不及細想,連忙著裝完畢,順手拿了3歲時與爸媽的合照放進背包裡,迅速往1樓走去....
 
到了1樓,只見驚慌住戶擠滿大廳和騎樓,剛搬去沒多久的我,心想空地合該比較安全,就往附近的中正紀念堂前進。
 
約莫3、5分鐘的路上,盡是驚魂未定的臉孔,有的是一家扶老攜幼,也有的和我一樣形單影隻。
 
來到信義路、杭州南路白色圍牆外,已有不少避難的民眾,還記得當時行動電話始終無法撥通,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終於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孤獨。那一夜如此漫長,平常冷靜、堅強的我,忍不住淚水盈眶....
 
除了921的特殊經歷,解嚴之後,許多學運或民運都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集會,因此不同屬性的群眾運動,也讓中正紀念堂有了不同風貌。
 
在資訊業待了五年,也在博愛特區住了五年,這裡舉辦過的群眾運動不知凡幾。每當站在落地窗前,看著樓下熙來攘往、揮舞國旗彼此加油打氣的民眾,心裡除了感動還是感動;而無數清晨與黃昏,在白色圍牆迴廊內拉二胡、吊嗓和打太極的身影,又何嘗不是中正紀念堂裡一幕幕令人難忘的人文風景....
 
建築,是城市的記憶;城市的記憶,不該輕易被抹滅....
 

三軍儀隊交接,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每2小時交接1次

中央通廊,華僑致贈 故總統蔣公的凱迪拉克座車

文物展覽室,蔣公與國父的畫像

(未開閃光燈翻攝自中正紀念堂文物展覽室牆上畫作)

文物展覽室,蔣公與夫人宋美齡攝於民國16年12月1日的結婚照

(未開閃光燈翻攝自中正紀念堂文物展覽室牆上畫作)

以藍、白二色為主的中正紀念堂

外側人行道牆面上,每隔4.5公尺分崁中國式燈籠窗1個,共有18種花格與形狀,總計246個

 

中正紀念堂和城市、人們的記憶緊緊相繫,是無法輕易被抹滅的

↑↓尊重歷史,向歷史致敬

(未開閃光燈翻攝自中正紀念堂文物展覽室牆上畫作)

  
 
 
~~~~~~~~~~~~~~~
 
 
~~~~~~~~~~~~~~~
 
 

  
抗爭活動集結 中正紀念堂早已是民主勝地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07-05-19 17:45
 
位於台北市心臟地帶的中正紀念堂,鄰近博愛特區,向來是各種集會遊行活動的聚集地,多年來,雖然叫做中正紀念堂,但在實際使用上,早已是台灣民主活動的勝地。
 
1990年3月,全台大學生串連聚集,絕食靜坐抗議萬年國會,野百合學運在中正紀念堂開啟台灣學運的里程碑。
 
事隔7年,菅芒花學運訴求女權,要求當時的副總統連戰為發言不當下台。
 
1999年10月,原住民災民抗議副總統連戰快閃不聽他們心聲,現任總統陳水扁,當時還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就到場關心,留下歷史畫面。
 
2004年3月,總統大選過後,國民黨支持者上街頭,抗議兩顆子彈真相不明,選舉不公,同樣在中正紀念堂集結,抗議場景主客易位。
 
2006年全台風起雲湧的倒扁行動,中正紀念堂依舊是抗爭活動的聚集地。
 
2003年農漁民遊行,還有教師大遊行,人民的爭取權益的行動,一一在中正紀念堂上演。
 
中正紀念堂因為佔地廣大,又在市中心,成為在野和朝野甚至是民眾抗議行動的熱門地點,早已成了台灣民主的集結地。
 
 

  
中正紀念堂27年 處處皆「蔣公」密碼
 
東森新聞報/記者韓佩穎、王瑞璋綜合報導 2007-05-19 18:35

先總統蔣中正在民國64年4月5日逝世後,國民黨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籌建占地25萬平方公尺的中正紀念堂,當時從動土到完工,只花了短短兩年的時間,蔣中正百年誕辰時,曾經在這裡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蔣宋美齡和蔣經國都親自出席,參與民眾更是擠滿中正紀念堂。
 
總統蔣公紀念歌:「總統蔣公,你是民族的救星,你是世界的偉人。」
 
蔣宋美齡說,「很高興和大家共同來紀念先總統的百年誕辰,我是希望讓三民主義的光輝,普照大陸。」
 
民國75年,中正紀念堂舉辦蔣公百年誕辰,當時旅居美國的蔣宋美齡,高齡89歲,她坐著輪椅,在蔣經國的陪伴下現身,廣場擠滿懷念蔣中正的民眾,現今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當時也以副總統的身分在座,身邊還有當時的總統府資政孫運璿。
 
氣球飄揚,熱鬧萬分,這個場地過去在日據時代曾是刑場,光復後才變成陸軍總部,民國64年,蔣中正過世後,行政院著手規畫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43件投稿作品,最後採用楊卓成建築師的設計,總面積25萬平方公尺,主體建築共89個階梯,正合蔣中正享年89歲,經過兩年多趕工,從民國69年即將完工的雛型,即可看得出設計工程浩大,中正紀念堂從圍牆外觀到內部設計,處處可見用心。
 
紀錄片旁白:「牆上的花格窗,有18種形式依次序變化。」
 
到了今天,景物依舊,但是「中正紀念堂」五個大字,恐怕將隨著蔣家凋零而消失在歷史中。
 
 

  
《冷眼集》政客操弄 民主館演鬧劇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報導(A3/焦點)2007-05-20
 
明明是塊刻著「台灣民主紀念館」的牌子,卻得靠上千警察團團圍住,才能免於被抗議民眾踢掉。這樣諷刺的場景,在二○○八年大選底定前,不是第一次,卻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民主紀念館昨天開幕,但整體的規劃粗糙、草率,重要文獻的保存、民主實踐的紀錄大半付之闕如,整體規劃上,看不到一點設立紀念館應該有的專業精神。只看到教育部忙不迭地端出陳水扁的著作、雜誌被警總查禁的公文,看得陳水扁樂樂呵呵,請問教育部,足以紀念台灣民主歷程的難道等於「陳水扁發跡史」嗎?
 
由此可以看出,這座展館根本只是用來打選戰的「另類蚊子館」,今天換招牌,隔幾天把「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再個把月拆掉大廳蔣公坐像,民進黨擺明就是要打這種格調的選戰,靠著批蔣,要牢牢把國民黨綁死在「保守、反動」的位子上。
 
民進黨招數用老,但國民黨卻絲毫提不出應對之道,因為國民黨一向只用兩蔣在經濟上的成就為自己辯護,從來沒有人正視這一段威權統治和白色恐怖歷史,向被害的外省、本省同胞致歉,遑論提出新論述。
 
於是乎,一堆放不下過去的群眾與狂熱人士,為了政客刻意的符號操弄與挑撥,讓原本應讓人感動昇華的「紀念台灣民主」活動,成為追打、衝突的戰場,讓「台灣民主」的紀念,再抹上一次傷痛,卻看不到台灣民眾應有的榮光。
 
這場民主紀念館掛牌風波,十足是場選舉鬧劇。如果按照民進黨的邏輯,法國的凡爾賽宮和安置拿破崙陵寢的傷兵院,是不是也統統都應該改成「法蘭西民主紀念館」?但自信如法國,才能讓凡爾賽宮傳承法蘭西人的歷史。
 
台灣主政者幾時才能有相同的氣度,讓中正紀念堂妥善保存,見證台灣過去?只是要寄望不思長進的民進黨和一個至今把頭埋在沙裡的國民黨實現這夢想,不啻是緣木求魚。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3852790.shtml
 

台灣民主紀念館廢了 中正紀念堂復名

中時電子報/記者羅暐智台北報導(今日晚報)2007-06-07
 
立法院法制委員會今天審查「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藍軍提出廢止案,綠軍則強力杯葛,朝野立委在委主席台上劍拔弩張,宛如院會衝突的「縮小版」。最後,藍軍立委仍挾著人數優勢,表決通過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相關編制表、細則。
 
立法院院會日後若通過這項廢止案,等於廢了「台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也將復名。但「台灣民主紀念館」已經掛牌多時,後續如何處理,勢必再起爭議。
 
委員會並通過附帶決議,指教育部以行政命令變更法律,明顯違法,且擅自挪用中正紀念堂的經費,將教育部長杜正勝與常務次長周燦德移送監察院糾彈,並要求限期停止挪用。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痛批國民黨籍的會議主席雷倩,所有權宜與程序問題都不處理,「用獨裁的方式替獨裁者護航,怎麼跟民主的歷史交代?」民進黨立委潘孟安也說,「歷史會譴責妳(雷倩)這一天。」
 
教育部將「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編制表、「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送立法院查照,日前藍軍以優勢席次,在院會中把查照案改為審查案,今日法制委員會排定審查。
 
國親立委有備而來,一早即號召黨籍立委到委員會集合,民進黨見狀,也趕緊請來黨團三長坐陣指揮,並臨時從其他委員會調立委來聲援,其至要求黨籍立委暫停他所主持的委員會。
 
民進黨團立委到齊後,馬上提出散會動議,雷倩看當時藍軍人數不足,趕忙宣布休息協商。會議重新開始後,藍綠人數相當,雷倩以主席之姿,裁定會議繼續進行,等周燦德報告完之後,藍營提出廢止案。
 
民進黨立委於是衝上主席台前,扯麥克風的扯麥克風,搶書面提案的搶書面提案,場景與數個月前,民進黨首次在立法院院會中阻擋中選會組織法十分相似,所有的杯葛招數都在委員會重演。
 
雖然民進黨立委不斷提出程序問題,認為委員會沒有權力通過廢止案,但藍營掌握人數優勢,表決通過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及編制表、「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
 
會議在吵吵鬧鬧中,於十時五十分左右宣布散會。
 
 

 

中正堂興建 民間曾捐2.3億元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7-12-08

教育部主秘莊國榮嗆說,當初要蓋中正紀念堂,何時徵詢過台灣的民意?主張把更名案付諸公投。翻開中正紀念堂的興建史,民國64年時,各界捐款興建中正紀念堂,幾乎蔚為「全民運動」,也算是另類的「公投」。
 
民國64年蔣中正逝世,國民黨政府籌建中正紀念堂,建築基地總面積25萬平方公尺,第一期工程包括紀念堂主體、亭園、牌樓、迴廊等,總工程費9億7000餘萬元,其中海內外同胞捐款2億3000餘萬元,其餘經費由政府逐年編列預算撥支。
 
而民國64年,台灣人口約1600萬人,國民所得706美元,只有今天的二十分之一,民間捐款興建中正紀念堂的金額高達2億3000餘萬元,平均每個國民捐款多達14萬餘元 (應為14元之誤?)。
 
當年捐款熱烈情形可說是盛況空前,公民營企業大額捐款、公務員捐一日所得、學生、海外僑胞踴躍捐款,連監獄裡的囚犯也捐錢不落人後,企業界捐款鑄蔣中正銅像,大專美術科系學生雕塑蔣中正遺像,台大學生發起獻機報國。旅日影歌星翁倩玉也寄300美元給當時的台灣省主席謝東閔,代她捐作建築中正紀念堂基金。
 
在三十多年前的台灣社會,全民捐款興建中正紀念堂。而中正紀念堂的工程,也是工程界的一個奇蹟,除了「大中至正」每個字重達500公斤,紀念堂本館包銅的雙扇鐵門,高16.5公尺、寬12 公尺,重達75公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使酥心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