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歲那年,和一群朋友首次造訪太魯閣國家公園。當時從未想過,未來的我,會和國家公園有任何關聯。
2部分別以雪霸、墾丁國家公園為舞台背景的優質戲劇《聖稜的星光》、《我在墾丁*天氣晴》,讓觀眾對國家公園有了進一步認識;其中成立於1986年11月、也是台灣地區第4座國家公園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則以名列2007年英國人的「10大必遊景點」第5名,以及2008年第1屆友善旅遊縣市選拔「自然環境類」第1名的榮耀,證明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工作已收實效。
這趟3天2夜的東台灣之旅,行程中早已預定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由於範圍遼闊,所以我們將之分成3部分。第1天行經清水斷崖,第2天走訪砂卡礑步道、長春祠、布洛灣台地、燕子口、九曲洞,第3天則在回程時順遊和仁礫灘,雖然並沒有走遍太魯閣國家公園所有景點,但倒也不失為比較悠閒的玩法。
11/24造訪砂卡礑步道時,幸運的是,步道才因鳳凰颱風封閉進行整修於11/21重新開放,否則數位相機裡若少了神祕(注意,『秘』是俗寫,『祕』才是正寫喔!)、瑰麗、清澄如綠寶石般的砂卡礑溪谷風光,未免太可惜了。
另外,位於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供奉紀念212位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靈位的長春祠,則是多年後再訪太魯閣國家公園,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民國45年,數以萬計榮民投入修築中橫公路的艱鉅工程,不僅使世界級的太魯閣峽谷景致呈現在國內外遊客眼前,對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也有相當助益。誰最愛台灣?別忘了記上這些殉職築路人一筆!
無論拍多少照片,僅能展現太魯閣峽谷之美的萬分之一,唯有身歷其境,方能真正體會「鬼斧神工」何其令人讚嘆。
↑看到醒目紅橋,就表示砂卡礑步道入口快到了
↑↓砂卡礑步道舊名「神祕谷步道」,下方如綠寶石般的砂卡礑溪靜靜流淌
↑個兒高的人要注意步道上方山壁高度
↑砂卡礑步道也有「熊出沒請注意」標誌....
↑唐風建築的長春祠,裡面供奉著212位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靈位
↑長春祠解說牌上所展示的中橫公路施工珍貴照片,
若非前人築路,後人將無緣得見太魯閣雄偉險峻的大理岩峽谷景觀
↑故總統 經國先生視察中橫公路施工時的珍貴照片,
他低調、樸實、親民的領袖風範,至今仍令人懷念
↑長春祠幾經重建,一旁還遺留著土石坍方的痕跡
↑↓燕子口峽谷,大理石峭壁上分布著許多洞穴
↑九曲洞隧道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
全長2公里的九曲洞步道,則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路段,
而在黑暗山洞裡拍「九曲蟠龍」四字,也考驗著我數位傻瓜微光攝影的「技術」....^^"
↑沿途結合自然與人工的峽谷風光無與倫比
↑九曲洞山壁上如是寫著:「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奇局」,
怎麼刻上去的?看著險峻峭壁,心想恐怕又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
【延伸閱讀】
全站熱搜